【迎接全省两会】
满怀信心 沐光前行
——写在全省两会召开之际(上)
1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回顾走过的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2023年,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爬坡过坎、主动作为、积极应变,经济暖流不断涌动,发展势头愈发强劲,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全面恢复。
这一年,是青海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迈开坚实步履、奏响沉雄壮阔时代旋律的一年;是青海“实”字托底、“干”字为先,绿水青山更加葱茏、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改革开放推深做实、各民族团结奋斗、民生画卷锦绣铺陈的一年。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2023年,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青海走得很坚实、走得很有力量、走得很见神采、走得很显底气,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2
时间不舍昼夜。载今记往,镌刻下我们团结奋斗的足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所说:“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铿锵有力的时代之声,给予我们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动力。
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因此,随着二月春风一起到来的,还有“助企暖企春风行动”金融服务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春风暖企行动。
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助企联络员深入企业了解诉求,协调解决要素保障、融资贷款、企业用工、能源保障等各方面问题,积极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政策宣讲,帮助企业纾困减负、稳定预期、增强信心、促进发展。
各金融机构成立金融专项组和融资需求分拨中心,有序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全力解决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5月底,1249户企业获得贷款259.16亿元,助企暖企工作取得实效。
一项项部署举措密集落地、接续展开,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推进,让市场主体感受到了融融暖意,也添加了消费“新动能”,激活了发展“主引擎”。
春风浩荡,干劲鼓足,大家纷纷抢抓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产业“四地”建设的发展机遇,不断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的“真金白银”。
开局的第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为888.93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开门红”。
从人气爆满的商圈到不断“出圈”的夜市,从忙碌的工厂车间到火热的重点项目一线……疫情防控转段后的青海大地,烟火气升腾、项目建设“加速跑”,随着“复”的态势稳步推进,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力量。
2023年,全省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全年呈现前高、中扬、后稳态势,总体回升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3
实干者,不会让时光偷偷溜走。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们强信心、补短板、锻长板,采取的一系列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切实发挥了效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发展活力、发展潜力。
——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更高质量的金融支持。
——恢复和扩大消费,推行消费新模式,培育消费新业态,22项重点任务综合施策促进消费恢复升级,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打造宽松便利、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持续释放税费红利,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第24届青洽会成功签约合作项目225个、金额3470亿元,均创历届新高,越来越多经营主体看好青海、选择青海、扎根青海。
——融合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最大限度释放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
2023年1月至11月,200项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9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2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6亿元,同比增长18.3%。
面对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经济恢复发展,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稳”的基础更坚实,“进”的空间更扩展,在持续承压中画出一条持续上扬的复苏曲线,交上了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4
这是生态持续向好,绿色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底色更鲜亮的一年。
舒展生态画卷,全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6%以上,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23年11月,累计完成防沙治沙82.67万公顷;青海湖流域生态功能不断恢复,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成立,林长制改革全面落地,青海隆宝滩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生态是青海的最优禀赋,也是发展的坚实基础。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产业“四地”建设,青海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方位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全力冲刺。
位于海东市的零碳产业园区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新型大数据中心机房里,100%的绿电通过电缆为大数据中心机柜设备提供能源。
远眺察尔汗盐湖,智能采盐船有序作业,滴滴卤水衍生的百亿产业链,向外界证明了世界盐湖开发的“青海分量”。
走进天合光能青海一体化基地,加热、熔化、拉晶……几百台单晶炉有序运转,AGV小车进行智能搬运。2023年8月,天合光能至尊N型700W+系列组件在青海实现量产,实现了青海省光伏全产业链布局零的突破。
立足“提质”“稳量”“补链”“扩输”,通过省内外举办的各类活动,更多的“青字号”品牌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标识越来越鲜亮。
文旅融合带来的效应持续放大,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
……
产业“四地”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强引擎”,一个个重点产业项目冒嫩绿、开新芽,焕发出最耀眼的生机与活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深刻认识青海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努力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力,不断推动生态优势积蓄的发展势能加速释放、动能加快转换,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落实落地,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彩乐章。
5
这是勠力同心办好实事,补齐民生短板、创造更多民生幸福的一年。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2188.7亿元,民生支出继续保持在75%以上。
这一年,我们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积极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建设项目,支持新建、改扩建多所基础教育学校,有序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这一年,我们创建、评定一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示范点”,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就医需求;积极打造综合功能完备的社区养老服务点,多举措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各项医保倾斜政策,不断改进完善医疗服务模式,加大集中招采力度,努力解决了一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青海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睦共存,谁也离不开谁,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岁末寒冬时,积石山6.2级地震突然发生,为把地震损失降到最低,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最快速度、最有力措施做好伤员救治、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唱响了一曲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赞歌。
看今日之青海,民生领域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族团结之花竞相开放,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满意指数越来越高。
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最大依靠。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未来的青海更加美好。
6
一年很短,只有365个日夜;一年很长,足以成就传奇。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田得梅入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切阳什姐亚运会夺金圆梦,杨志军《雪山大地》荣获茅盾文学奖,吴天一被授予“十大医学泰斗”,魏立新获得2022年度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赶马催鞭不停步。“复兴号”动车组开始在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投入运营,全省高速(含一级)公路突破5000公里;引大济湟工程全线通水,拉西瓦水电站正式转入生产运行阶段。
骏马驰骋逐春风。首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试点项目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首个青海省“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成功验收;科技型企业数量累计达到698家,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满眼生机转化钧。全球最大商用尺寸华能青海兆瓦级钙钛矿光伏电站投运,中复神鹰西宁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全面投产,世界最大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开工建设。
……
7
时光飞逝,业绩不朽。
2023年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团结奋斗。
每个奋斗的个体都了不起,每一次跨越赶超都值得被歌颂。
一项项标志性成果证明,只要我们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今天的青海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挥洒激情、书写豪迈。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新征程已在脚下,我们只要树强信心,必能履险如夷。
回望千山远,前路万木春。让我们鼓足干劲,提振精气神,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凝心聚力谋发展、实干担当攀高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