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奏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最强音
来源: 中新社 发布日期: 2024-01-02 04:46:40 浏览次数: 作者: 匿名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织,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

党的二十大以来,青海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抓重点、抓关键,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82%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打造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11月16日,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刚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久久为功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厚爱和全省人民的期待。

长期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工作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组建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修订民委委员制度,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全会、全省“两会”专门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在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确立了“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三大实践载体之一推进,确保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高规格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突出主线,出台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青海的具体行动。

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青绣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写照。”12月21日,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传承人苏晓莉,在第七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开幕仪式暨2023年度北京时装周颁奖盛典以《彩线引小康巧手绣幸福》为题进行了分享。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青绣产业已实现全链条数字化升级,青绣已成为带动就业和振兴乡村的品牌产业。”苏晓莉说。

通过连续举办各族群众参与的全省刺绣大赛,青海30万各族妇女巧手脱贫,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桥铺路、提供平台。

今年刚过四十岁的韩木海买,十年前,向亲朋好友借款在广州市黄埔区盘下一家拉面餐馆。

初到广东,韩木海买请环卫工人、残疾人、打工人免费吃拉面,发起组建“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无偿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敬老院的各族同胞做大盘鸡、手抓羊肉等各种家乡美食,让他们感受到西北人的热情。同时,韩木海买也借机宣讲民族政策,疫情期间争当志愿者。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韩木海买收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成立全国首家“全国劳模石榴籽工作室”,他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截至目前,“拉面经济”已鼓励支持青海22万各族群众走出去创业致富,在全国279个城市及境外开办3.3万余家拉面店,年均营业收入130多亿元人民币。“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的青海特色产业。

自启动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以来,青海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全面推动基层干部、青少年、各族群众等走出青海、融入全国,深入实施“行走黄河源头 旅读大美青海”、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北京玉树民族团结共建交流、各族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红石榴就业”等重点“三交”活动683场次,双向交流17.5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22.8万人次,各地游客来青旅游3938.16万人次。青海创新打造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重视教学课程的融合,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教学课程中。”玉树州民族中学专职副书记洛桑多杰,在参加完北京举行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集体代表、模范(先进)个人考察交流学习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将在下一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华民族新一代。

“年培训各级各类干部和党外人士不少于1万人次”“民族自治地方党员培训实现全覆盖”,多年来,青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文艺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马背宣讲团等基层宣传队活跃在一线,在各族群众中广泛开展“四史”、爱国主义、感恩教育、新旧对比教育。

今年9月是青海省第四十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需求,青海提出以网络展播、网络答题、网络知识竞赛等线上方式和文艺演出、文化下乡等线下方式,创新宣传方式和活动载体,以新形式、新内容为主,多渠道、多载体地开展宣传,确保宣传月活动群众欢迎、氛围浓郁、成效显著。

作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的新名片,“青海石榴籽家园”微信视频号制作短视频,对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进行详细解读,提高形象标识的知晓率。

“利用微信视频号讲解的方式开展标识的普及和宣传,能更好地扩大宣教覆盖面,让大众在放松的阅读中增进对形象标识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综合协调处三级调研员张超说。

为深度挖掘宣传民族团结的历史史实和现实根基,青海省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成立3个省级研究基地。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命名127个省级示范区、单位、教育基地和示范点,评选22个民族团结感动人物,累计选树全国先进集体、个人260个,省州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营造了全民共建示范省的浓厚氛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时金银滩草原上1279户6000余名牧民群众听从党中央号召,毅然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史诗般的迁徙。”中国原子城首部红色题材话剧《金银滩》导演孙启忠说,话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海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脚踏荒原,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故事。

为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和文化基础,近年来,青海推出《我住江之头》《意卓拉姆》《一江清水向东流》等文艺精品在全国展演并获国家级奖项。青海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培育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04项。青海全面保护利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红军沟、西路军纪念馆等革命遗址,打造41个全国和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一碗拉面,彰显了青海各民族群众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

青海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编制实施“十四五”规划及对口援青、涉藏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等专项规划,积极培育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等新兴产业。青海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将60%的财政衔接资金、70%的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国家和省定重点县发展。青海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所有市州和三分之二的县通达高速公路。格库、格敦铁路建成通车,西成铁路全线开工,民用机场“一主六辅”格局已经形成。

数据显示,青海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三江源再现千湖美景。青海坚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城镇新增就业、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任务;涉藏州县15年教育资助政策和青甘川交界15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主要健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

“青海是民族工作大省,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马明忠表示,在青海,做好民族工作意义重大,关乎全局,青海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使命特殊、任务艰巨。

马明忠说,青海加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通过创新载体、丰富内涵、拓展外延,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继续走在前列,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引领各族群众朝气蓬勃一起向未来。

青海启动修订省级和6个自治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文明公约、寺规僧约,每年开展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民族工作的法治保障更加健全。

青海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法律七进”活动,开展各类学习宣传活动6000余场次,发放汉藏“双语”普法宣传资料,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普遍增强;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推广“班玛经验”,探索形成了一批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经验,持续保持了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青海在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持续实施“平安与振兴”工程,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法治水平。( 作者 贺德禄 王玉成 胡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