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丨李青:发挥“商”“联”作用 赋能民企“创”高
来源:
本站
发布日期:
2025-01-19 10:58:21
浏览次数:
作者:
匿名
省工商联成立70年来,与党同心,运用统战法宝,积极建言献策,以“联”的职能发挥“商”的作用,服务我省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民营经济实现从“弱”到“45889”的成就,在保护生态、科技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回报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征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民企作为创新驱动的主要力量,是融合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主体。据统计,当前,全省731户科技型企业中民企占85.36%;194户创新型企业中民企占90.7%;157户“专精特新”企业中民企占84%,民企已成为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民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还面临一些不足。一是科创意识仍需加强。部分民企缺乏创新意识,研发投入较低,存在“重模仿、轻创新”现象。二是科创服务仍需完善。一些科创政策指向比较宽泛,有的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受益对象散、扶持资金少,企业获得感不强。三是科创要素仍需聚集。部分科创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特色化集聚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还有欠缺,不能满足企业创新需求。
一、提升创新“源动力”。引导民企树立科创意识,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企业家沙龙、专家论坛,“量身定制”研修课程,组织企业家观摩交流等,进一步凝聚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共识。积极搭建与东部科技活跃地区民营企业家联系平台,定期举办联谊活动,推进我省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和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广泛依托我省商(协)会及时推介信息、传播创新方法、开展政策解读,不断提升企业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是压好政策“跷跷板”。在创新政策上要勇于突破,积极实施智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引导民企延长产业链条向高端制造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拓展。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将财政奖补与企业创新投入、创新绩效挂钩,按照企业研发强度和增量、增幅,以及创新效益给予财政资金奖补。推进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降低民企创新成本和风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是搭好产学“彩虹桥”。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省内高校院所研发优势,组建一批由民企主导、高校院所支撑、其他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重视科技服务中介体系建设,结合我省发展战略和企业需求,设立产业研究、管理咨询、科技服务、投融资等方向的专家库,重点企业数据库等平台。采用政府采购服务或业务奖励方式,委托产业智库、商(协)会、咨询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服务。
四是打造人才“强磁场”。以需求为导向,做好我省院校、技校等专业的学科设置和动态调整,试行订单培养模式,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好人才“蓄水池”。加快完善民企技术人才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制度,清理按企业性质差异化设置福利待遇的行为,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做到“一视同仁”。搭建服务平台,为民企吸引、培养和使用各类人才提供更加良好环境,使得各类人才可以打破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实现无缝转换和衔接。
齐心协力再进发,昂首阔步向未来。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政协资政建言平台,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广大民企一定能够乘势扬帆、逐梦远航,跑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