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青藏高原,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石榴籽家园”社区的活动中心。
藏族少女卓玛与回族邻居马大姐并排坐着一起谈心。旁边几个孩子正用藏语和汉语交替朗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清脆的童声与窗外的鸟鸣声交织成韵。这个新兴的“民族共居空间”,墙上贴满各族居民共同制定的《社区公约》,电子屏滚动播放玉树牧民足球队征战贵州“村超”的赛事集锦。
在这里,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政策术语,而是可触摸的生活场景,是糅合着青稞面香、酥油茶暖与拉面汤鲜的日常。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9.47%。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在这片辽阔土地上生根发芽。2024年,青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目标,将民族团结融入发展血脉,交出了一份实践与理论共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青海答卷”。
语言相通:架起心灵之桥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藏族青年扎西正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练习普通话。这位曾经的牧民,如今在格尔木市经营着一家汽车维修店,因精通藏汉双语,店内生意红火,各族顾客络绎不绝。
“普通话就是金钥匙,带着我们打开财富门。”扎西的经历印证着青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五年再提升行动”的成效。
截至2024年秋季学期,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各年级和学科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覆盖,开展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示范培训,进一步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沟通交流能力水平。
“马背法庭”法官尖措带着双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踏遍海拔4000米的草山:“去年用藏语调解了多起纠纷,现在牧民都知道‘依法办事’了。”同时,《现代汉语词典》汉藏对照工程,历时9年完成全文翻译,成为促进文化互鉴的重要载体,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依、命运相通。
治理创新:石榴籽家园的治理密码
“真的太谢谢香格里拉社区,谢谢网格员乌兰莹卓!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和李姐多年的邻居情可能就断了。”家住香格里拉3期16号楼的王女士捧着“心系老百姓,为民办实事”的锦旗感慨。因楼上邻居洗手间渗水引发的赔偿纠纷,让王女士与李女士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网格员乌兰莹卓通过微信“邻里牵手群”捕捉到矛盾苗头,立即启动社区“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将双方请到“石榴籽调解中心”,并邀请律师共同调解。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咱们换位思考才能解开心结。”乌兰莹卓从情、理、法多角度耐心劝导,最终问题圆满解决。这样的温情叙事,正是西宁市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打造“石榴籽家园”的缩影。
近年来,青海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24年出台实施《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测评指标体系(试行)》,推动示范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如今,全省建成388个“石榴籽家园”社区,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
三交金名片:经济文化共促团结
傍晚的西宁莫家街夜市,马明德的面馆飘出阵阵香气。面馆后厨,堪称微缩的“团结经济学”现场:藏族小伙的抻面、回族师傅的熬汤、汉族姑娘的招呼,汇聚成一碗碗“团结面”。马明德擦着汗笑道:“面团里揉进去的不只是碱水,还有六个民族伙计的默契。”
从三十年前,韩录闯厦门带出的“第一袋面粉”,到如今3.2万家门店遍布全国337城,青海拉面已不仅是20万各族群众的“金饭碗”,更成为流动的“团结使者”——“今年国庆,我们不仅请了环卫工人吃饭,只要是路过门店的群众都可以免费吃面。”作为全国劳模石榴籽工作室的负责人,广州黄埔区拉面店店主韩木海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满满的民族情。
与此同时,青海依托“三江源”生态品牌,打造“山宗水源锦绣地·大美青海石榴红”文旅IP。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青海轮展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个参观团、超15万人次通过沉浸式体验,触摸青海各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
“过去只是从课本上知道了松赞干布的故事,现在展览让我了解了古代青海多民族共建茶马古道的壮阔历程。”来自江苏的游客李伟在“青海石榴籽家园”新媒体平台留言道。
雪山上的牧民球队闯进贵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走进北京工人体育场、炕头上各族绣娘的绣品摆进国际进博会……“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脚尖上的旅游”“小足球大团结”等成为响彻全国的“三交”金名片。
先锋引领:各民族同心筑梦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教师杨毛吉的手机里存满学生留言:“杨妈妈,我会成为像您一样的人。”她领衔的德育工作室记录着跨越民族的师生情;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由汉、藏、回、土等民族牧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正用多语言播报系统向牧民讲解草畜平衡政策;
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产业园,汉族工程师与藏族搭档攻克高海拔储能技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青海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为契机,深入挖掘模范典型,将先进事例融入《石榴花开在青海》主题创作中,以榜样的力量为引领,让“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当玉树足球队的欢呼声与三江源光伏矩阵的电流声共鸣,当青绣工艺品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中东市场,从唐卡绣娘交织的彩线到光伏板下共研技术的工程师,从“马背法庭”巡回的足迹到“村超”赛场飞扬的青春,青海593万各族儿女正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生动实践,让雪域高原的石榴花绽放出别样红艳。
暮色中的青藏高原,锅庄舞的欢快旋律在社区广场回荡,藏族阿妈、回族大叔、汉族青年手挽手跳起新编舞《同心圆》。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青海正将高原的团结基因注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正如三江源头的细流终将汇入长江、黄河,这里的民族团结实践,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鲜活范本,在世界屋脊续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新篇章。(文/朱炜明 图片由青海省民宗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