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融聚共美的新时代青海乐章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2024年第12期 发布日期: 2025-01-02 06:07:22 浏览次数: 作者: 匿名

青海,昆仑山脉横贯全境,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自古就是各民族迁徙流动、繁衍融合的重要区域 , 这里东接秦陇、西通西域、南交蜀藏、北护甘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50%,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 , 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6年8月 ,2021年和2024年的6月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青海视察 , 所到之处都强调 ,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总书记的关心厚爱 , 为青海各族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全面把脉定向,擘画青海蓝图。

图为上海援青教师给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上课。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供图

正确的历史观引领 打造样本地区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 ,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 , 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特殊的省情,赋予了青海“民族工作大省”这一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青海各地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而今,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青海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突出重点、探索实践、攻坚克难,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全省所有市州、93.3% 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到各地各行各业,浸润到基层群众心中。

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准确地传递到老百姓身边,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深入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重点依托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合作平台,广泛组织各族群众、青少年、致富带头人、村干部等各类群体,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开展多层次、广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创新打造了388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石榴籽家园”,各民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绘就了和谐相融的美好画卷。

图为民族团结从娃娃抓起。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宗委供图

籽籽同心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颗颗石榴籽嘛,抱成了同心圆,心心手相牵嘛,那是我们世代的缘……”“马莲花开哈的一河滩,刺梅花笑破了脸蛋。同心筑梦,命运与共,那是我们各族儿女的盼……”这动人的“花儿”在青海大地到处传唱着,唱出了青海各族儿女手足相亲的幸福生活,也唱出了美好现实中激动人心的巨大变化。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文亭巷社区考察时来到居民群众中间,亲切地向大家问好,现场气氛格外热烈。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社区办的是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国之大者’”。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总书记期望。青海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擦亮民族团结品牌底色”。

今年,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调研组走访了各市州的“石榴籽家园”, 感触颇深。

“文亭巷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我们在社区服务大厅专门设立了民族事务服务窗口,聘请了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社区工作人员,用双语为大家翻译、解答,畅通各族群众的办事渠道。”文亭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翠青介绍道,2021年文亭巷社区成了青海省西宁市的首批社区“石榴籽家园”。

“社区是各族居民生活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要共同努力,维护好它!”文亭巷社区居民刘生玉退休前就在玉树州玉树歌舞团工作,从玉树州搬到西宁市生活后,他拾起自己的“老本行”,带领大伙儿在广场上跳锅庄舞,各族居民围成一个圆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用欢快的舞姿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西宁市城中区东大街社区的大新街夜市,热闹非凡。“我们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打造了‘石榴籽’驿站,为各民族居民提供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平台。我们辖区的拉面红火得很,大家都形象地说,是汉族、土族群众种的小麦磨成了面粉,藏族、蒙古族群众养的牦牛熬成了鲜汤,撒拉族群众栽的花椒、辣椒做成了调料,回族群众用双手拉出了一碗碗致富面、和谐面、幸福面。”这里的社区党委书记自豪地说。

“各民族团结互助是我们村的传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哈勒景村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海北藏族自治州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原党支部书记拉毛扎西说起如今的新生活,笑得合不拢嘴。拉毛扎西一家是由蒙古族、回族、汉族、藏族四个民族组成的家庭,他们彼此尊重各自的民族习惯,其乐融融,每逢传统节日,都会身着特色的民族服饰,共度佳节。

在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教学楼旁的民族石上镌刻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校园内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黑板报、民族传统文化展示板等让人目不暇接。“让民族团结进步走进课堂、走进师生心里,我们将这种理念贯穿课堂内外。”学校教师们介绍道,“每个班级都会‘认领’一个民族,让同学们收集这个民族的相关知识,汇总起来制成文档二维码放在班级牌上,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让他们充分了解不同民族,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青绣制作、酩馏酒酿造、生态农庄等产业蒸蒸日上,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乡村振兴之路;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一件件华美精致的藏毯编织着美好生活,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在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共话发展……

走在调研的路上,阳光、绿道、笑脸,处处是生机。汉、藏、蒙、回、土等各族群众都和睦相处着。各族群众同心共奏团结进步伟大乐章,共同培育团结进步美丽之花,共走团结进步康庄大道。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军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图为 2023 年 8 月鲁青藏汉一家亲夏令营学生参观奥帆·上合博物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宗委供图

团结协作 推动各民族共塑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调研青海,第一站就去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看望老师和同学们。课堂上,书声琅琅,操场上,奋勇拼搏;食堂里饭菜飘香,宿舍里明亮温馨……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目前在校学生800人 ,其中藏族学生778名,占比超过97%, 教师 68人,其中上海援青教师团队7人。学校设初中、高中学段6个年级,18个教学班,设置民族班和普通班,招收的学生全部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自然条件严酷,教育资源紧缺。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在党中央脱贫攻坚、对口支援战略背景下由上海青海共建的一所学校,是专为解决果洛州农牧区孩子上学难而建。

自建校以来,上海选派7名援青干部人才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支援,同时抽调80多名优秀教师来校开展短期帮扶,40多名教师赴上海跟岗研修,教学质量飞跃式提升。学校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学生每年赴上海、江苏研学,开展“同上一堂课”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工作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情况,并在高一(1)班教室,现场观摩“新时代、新家乡”主题思政课。了解学校将思政课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听孩子们讲述新时代家乡的可喜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我们学校师生,是对我们巨大的鼓舞。作为援青团队的一员,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孩子们在生活上照顾好,在学习上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将发挥上海对口支援的优势,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常途说。

总书记鼓励教育工作者们因材施教,用心点亮高原孩子梦想之光,希望学生们学习新思想、新知识,以奋斗成就梦想,建设美丽家乡。从雪山深处到省会都市,孩子们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就是要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了,还有啥操心事、烦心事。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 , 当地的老百姓都说 , 班彦的“赛纳”生活是共产党给的,是总书记给的。当年,总书记走过的泥泞小路,现在已经成为班彦群众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的班彦新村,院落特色鲜明、住房整齐美观、村容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我们始终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记在心间,结合村情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为引领,青绣产业、酩馏酒产业等致富产业多点开花、深度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酩馏酒酿造、盘绣制作、光伏发电、果蔬采摘、商铺经营、乡村旅游成为‘换穷业’的造血壮体项目,班彦村致富的路子更宽了,乡亲们的腰包更鼓了、笑脸更甜了,村里的环境更美了。”说到班彦八年的蝶变,班彦村党支部书记仲关因保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图为学生在黄藏寺管护站接受自然教育。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宗委供图

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说 :“总书记说过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已经深深印刻在果洛藏贡麻村每个村民心中。我们永远念着总书记的真情关怀,记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社会治理成效、促进村级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效,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的福祉建设见证着一个新型牧区的蜕变,多年梦想的幸福生活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群众打心眼儿里高兴啊。”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深深植根于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推进建设一个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共富共享、文化上美美与共、社会上互嵌共融、生态上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 就是要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文明成就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就是要立足中国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我们将深刻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 高举爱国主义光辉旗帜,在世界民族之林展示中华大地不同人群生生不息、多元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大家庭”的独特精神品格和民族气质。
作者:许籍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