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李青--以营商环境之“优” 促民营经济发展之“进”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发布日期:
2025-01-10 11:14:23
浏览次数:
作者:
匿名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细致的服务,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工商联主席李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的系列重要部署将加快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李青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青海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055.6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38.5%,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28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5.9%;民营经营主体达55万户,在全省占比94.4%,731户科技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5.36%;民企从业人员151.2万人,占全省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超过80%。“这说明民营企业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常态长效助企暖企,推动惠企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直达快享,为民企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帮扶上解渴。”李青如是说。
李青表示,省工商联在调研中发现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近1/3的民企反映在市场竞争中不同程度遭遇歧视,存在市场准入“厚此薄彼”、招商引资“纸上画饼”等情况;改革力度不够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反映在办理业务手续时流程繁琐反复,“办事难、办事烦、办事慢”现象依然存在,政商关系“清有余而亲不足”;涉企服务不够优,近半的民营企业家反映缺乏了解政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融资、人才、供能、环保等要素保障有待提升,助企纾困政策多落地难,企业获得感不强;发展氛围不够浓,有些单位(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缺乏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口号喊在嘴上,多头重复检查、简单粗暴执法、拖欠账款依然存在,全社会、全员优化营商环境意识有待厚植人心。
如何在破解上述难题的基础上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李青表示,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细致的服务,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流营商环境,让高原市场成为亲商便商惠商安商的高地。李青建议:
一是持续在保驾护航上做“加法”,创优“亲商”的投资环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非禁即入”制度,设立民营经济诉求专线,发挥多部门联动作用,服务保障好民企发展。强化法治环境建设,健全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鼓励民营企业大胆创新、积极投资。
二是持续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创优“便商”的政务环境。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政务服务新生态。聚焦政务审批、资源配置、项目推进等方面,简化办事流程,真正做到商事登记“零成本”开办、“零时间”等候、“零距离”服务。
三是持续在优化服务上做“乘法”,创优“惠商”的市场环境。持续推动“政府思维”向“企业视角”转变。聚焦融资、引才和用地、用工、用能等民企发展要素保障精准制定实施政策,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
四是持续在作风转变上做“除法”,创优“安商”的社会环境。大力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好营商环境中存在的干部作风问题和服务水平问题。同时强化教育引导,提高干部思想认知,牢固树立公仆情怀,增强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做好“娘家人”、当好“店小二”。